2026 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申报新政:以地市为主体,企业不再单独申报

发布于: 2025-09-16 09:51
阅读: 22
分类: 新闻资讯

 

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美丽蓝天”项目申报工作正逐步开展,这一新政在申报主体、考核机制等方面有重大调整。为助力各地精准把握政策要点,高效推进申报筹备,本文将从项目定位、机制变革、申报要点、实施要求四个维度,全面解读2026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申报新政。

一、政策定位与核心变化:美丽蓝天项目的全新内涵

“美丽蓝天”项目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体系升级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比2025年与2026年政策框架,可清晰把握其核心定位与关键调整:

(一)政策演进中的项目诞生

202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已覆盖北方冬季清洁取暖、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等多项任务,虽强调省级统筹项目储备,但未形成明确的“美丽蓝天”项目概念,此次资金支持范围进行结构性重塑,将“美丽蓝天建设项目”列为四大核心支持方向之一,与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及其他党中央部署的重点任务共同构成资金支持体系,标志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向系统化、目标化迈进。

(二)新政的突破性调整

两大关键变革成为“美丽蓝天”项目的核心特征:

申报主体重构:明确以地级市为统筹申报单位,改变以往分散申报模式,强化区域治理责任集中化;

考核机制量化:设定PM2.5浓度下降2微克的刚性指标,中央资金先拨付至各省,再由各省开展全周期绩效考核,严格落实“地方主责、中央补助”原则。

据了解,每个成功申报的城市将获得6-10亿元中央资金支持,资金分配与使用的核心导向始终围绕“空气质量改善实效”这一硬指标。

二、机制变革深层解析:从企业申报市级统筹的责任重构

申报主体从“企业单独申报”转向“市级统筹推进”,绝非简单的流程调整,而是对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体系的根本性重塑,其背后蕴含着解决过往问题、提升治理效能的深层逻辑。

(一)旧有模式的突出问题

此前以企业为申报主体的模式,暴露出多重弊端:省级考核面临海量项目核查压力,难以兼顾效率与质量;部分企业存在套取资金、闲置资金等违规行为,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分散治理难以形成区域协同效应,影响整体空气质量改善进程。

(二)市级统筹的责任传导

新政将统筹权与责任赋予地级市,以PM2.5下降实效为核心考核标准,形成“目标倒逼行动”的治理路径。这要求地方政府跳出单个企业治理的局限,立足区域整体编制系统性治理方案,通过工业、农业、移动源等多领域协同减排,确保治理措施落地见效。正如治理实践中所遵循的“实效导向”原则:“无论治理方式如何,最终以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论成败”。

(三)各方面临的新挑战

对市级政府而言,申报结果直接关系中央资金获取,若申报失利,后续环保工作将更多依赖地方财政,治理压力显著增加;

对环保企业而言,需主动对接地方统筹规划,深度融入区域治理方案,否则可能错失参与本地大气治理项目的机会。

三、申报实操指南:美丽蓝天项目方案编制核心要点

尽管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尚未发布正式编制指南,但结合“美丽河湖”等同类城市级环境治理项目经验,“美丽蓝天”项目可行性研究(下称“可研”)方案需构建“总体+分项”的双层架构,具体编制要求如下:

(一)总体可研报告

作为项目整体规划的核心载体,需系统呈现四大内容板块:

城市大气现状全景扫描:全面分析地形、气象等自然条件,精准核算工业源、农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各类污染源排放量,为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工程建设清单明细:明确监测类、分源治理、淘汰更新等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体量规模、技术选型、预期减排效果及资金构成(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社会资本等);

达标可行性专项论证:针对“PM2.5下降2微克”的刚性目标,通过数据模拟、同类城市案例对比等方式,科学论证目标实现的路径与可能性;

全周期保障体系设计:从组织管理、资金监管到运维保障、效果评估,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保障机制,确保治理效果可持续。

(二)分项可研报告

围绕大气污染治理关键领域,需编制细分任务的专项报告,涵盖监测能力建设、移动源精细化管理、餐饮油烟治理、扬尘管控、锅炉改造、VOCs深度治理、落后产能淘汰等。每个分项报告需附带初步设计方案,重点阐明实施必要性、技术路线及可量化的预期效果(如减排量、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等)。

四、实施关键要求:杜绝形式主义,坚守减排实效底线

回顾过往项目实施情况,部分可研报告存在内容抄袭、核算粗糙、公式错误等问题,甚至出现RTO、RCO等治理设施因质量或运维问题沦为“摆设”的现象,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与治理效果。“美丽蓝天”项目实施需严守三大关卡:

(一)严把项目论证关

建立科学的项目筛选机制,对每个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专项资金投向真正能产生减排效益的领域,避免“撒胡椒面”式分配。

(二)严把技术选型关

优先选择技术成熟、案例丰富、减排效果可验证的治理方案,坚决杜绝为追求“亮点”而采用不成熟技术的行为,从源头防范“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三)严把全流程监管关

构建“立项-建设-运维”全链条监管体系,通过在线监测、定期核查等方式,实时跟踪项目进度与治理效果,确保资金使用合规、减排数据可追溯、治理成效可感知。

结语:以结果为导向,让美丽蓝天从愿景照进现实

“美丽蓝天”项目的考核核心始终是“实效”——不仅要看PM2.5浓度下降的数字变化,更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空气质量改善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从“企业申报”到“市级统筹”的转变,从“重报告形式”到“重减排实效”的回归,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责任压实、目标聚焦、考核严格”的新阶段。地方政府与环保企业需协同发力,以实打实的治理成效为目标,高效运用中央专项资金,让“美丽蓝天”成为群众可触摸的生态福利

 

分享